作文
作文
作文
1. 读
每个小孩都喜欢故事,去接受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性
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猴子捞月”和“狼来了”,这种故事太短,目的性太强,指令式的重复被输入,很难让人喜欢起来,更别说信服。要不是太困,我才不会在奶奶怀里数月亮上的猴子。
大点了在姑姑家的时候,二姐又本《会飞的教室》。可能是那时候识字少根本没太看懂也可能是时间太过久远,具体剧情我不太记得。被排挤的孤独,被伙伴呵护的温暖,被老师照顾的安心,最胆小的人的勇气等等,个中滋味将我拉进他们的校园和教室,感受他们所感受的一切。 读完后我有种”我是他们的朋友“的幸福。小学到初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偶尔都还是在梦里会回到那间教室。有点可惜的是那时候从二姐那拿的两本书是《论语》和《昆虫记》。
2. 苗头
有什么理由不去做接受褒奖的事呢
二年级到三年级的成长不光光配了钢笔和大作业本,而是可以激情澎湃的往“作文”两个字的下面写作。
有点不要脸的说,起码那时候我是喜欢写作文的。但是“偏题”严重————有一次描写老师的时候将老师对所谓的“坏孩子”的教育场景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我用字典上查到的“皱”字和“窝”武装自己,写到手心出汗,写到手指红白分明。那好像是第一次写作这么紧张,可是没有一个好的得分。
第二次达到这种状态是“抄”的一次。有次老师让随意作文,突然想起来在故事书中读到了冒险故事,恶龙,藤蔓,巨人,公主各种元素。我就开始在脑袋里抄,写巨人说话还假模假样的模仿低沉的声音在教室里念念有词。 这次老师的满足了我的期待,安抚激动的心情坐回凳子的时候我却看到作文纸上的字都飞走了,他们说他们不属于我,我只是凭记忆获得这个奖励而已,模仿别人的框架吧它们塞到一起让他们很难受。
唯二激情的创作都没有很好的结果,导致我之后写东西束手束脚。
3. 描写
初一的时候我的命名大多像--”春天“、”油菜花“、”麦田“。这种,终于在第三篇老胡忍不住了:"你们啊,这个题目要明确。比如刘XX的",他拿起我的作文,“麦田,什么样的麦田?你是想写它无边无际,还是丰收,还是生机还是供养?将你的主旨提炼一下放到题目会很好。你看你这个,一开始写的一望无际为啥给涂了呢?还有你对这棵树写的不够详细,没有写它和麦田的联系,这样让它显得很突兀。还有你这桥,水闸,和树一个毛病,东西很多但是都是光秃秃往那一杵,多些描写,不要求都很多,比如这个树多讲两句,那个桥一句带过。元素多的时候多些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老胡越说越停不下来,我越听越停不下来。“这样吧,重写一遍” 我快速的拿出新的纸,“好嘞!”。当时不知为何甚至有些激动。现在不知为何甚至也有些激动,大概是想老胡了。
4. 输出
这个时间段大概是快高考了吧,那时候写作文更像是一种宣泄。有种按题目搭好地基,开始往上盖楼,只管撩水泥搬砖,哪有什么图纸,主打一个信笔由指。那时候好文大概是从种子叶子顺着躯干最后到上边给朵花那种感觉,而我的就像藤本植物一样跟着情绪延伸,互相挤压折叠掩盖,任谁也看不出一个所以然。那时候的确是没有结果,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终点的视角,只有对各种方向的想法,这一支支藤蔓在我周围盘旋生长却没有敢往远处探索,裹挟的不止是我的脚步,还是我的视线我的阳光。所以才在作文中将它们移植,看能不能对外有所探索,可惜很多事情不是一个题目就能点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