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 this is water
about this is water
打开看到第一句就是“这水怎么样?”,在这篇演讲稿被喂到脑袋之前,它倒先吐出来许多类似:“上学怎么样?”,“考试怎么样?”,“上班怎么样?”,“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等等各种味道的“怎么样?”从脑袋里流出来,好像有也只能是模糊的回答才算正确,但有时候就是被将整件事物说出来的欲望撑起肺部,可惜提问者大部分都只是寒暄。
他描述了一个社畜的基本场景,一天天重复上演的基调,常规意义上的压抑的场景:在每天整个人精力灵气最低点还要警惕每日花固定时间在必将上演的拥挤与喧嚣里浪费,任何一个火花都可能将我引燃,保持冷静到家好像成为了一种挑战。啊,这个令人绝望么?是会让人绝望的,被领导吊,挤地铁,大部分人都在看手机转移注意。“好讨厌人群,闷热、怪味、吵闹”这种恶意自然而然的在每个人心中产生。
他说我们要强迫自己去考虑闹那种“these people probably have harder, more tedious and painful livesthan I do”人们去主动产生那种“刹想的怜悯”吗? 我们既不可能在自己的悲惨时刻去产生对别人的怜悯之心,也不应该在大脑是身体相对每天最自由的时刻被前面那种恶意填斥。
所以他说“you can chooseto look differently”我们可以给这些角色赋予独特的故事场景。这里我觉得需要一点心力[可能这就是他要我们有的一部分],同时创造对于有主观性的人来说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好像构成了一个正反馈哈哈。像极了小时候洗澡盆里的小鳄鱼(小黄鸭),在羞耻、束缚、刺挠的净身运动中的精神支柱。这个虚假烦躁和恶意只是一个“想就有,不想就无”的状态,本身这个环境也没有要求我们必须要去做什么,仅仅只是待着,跟着,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轻松的去应对呢?到这我可能还在说表层的实现道理,具体实施的这个内驱力怎么产生才是重要的部分。
他说“You get to consciously decide what has meaning and what doesn’t.You get to decide what to worship.”第二遍读才意识到这里是要讲方法论。信仰。哦吼worship things做支柱充盈我们。[这个我可太了解了,关于信仰好像写一个,回头另起一篇吧。] 当然这个所崇拜之物不能是可以造成不公平的,要是统一且永恒的不切实际存在且真实地传递给我力量的。定。对一种定力。能帮我识别我和环境的关系。可能写到这个“定”看着让人感觉很严肃呆板,其实不然,这种标定有点像孔子的“从心所欲”味道。事实是真的存在的,我当然也是真的存在的,心随我心定,人随我心动,所谓自由。 啊🤔咋扯到这了,算了。
写得比较乱 因为先看一遍没啥感觉,看第二遍边看边写的。算批注吧这篇,英文理解不了所以最后都不知道思想是不是跟他统一。其实从第一遍看到一半满脑子都是“自由”,却不知道往哪插,写到最后不就是“不逾矩”嘛。也算自洽了哈哈,至于给读者的观感的话 这个控制不住了 抱歉。